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葉小釵

102任甘丹赤巴開示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1-8-11 15:56 发表
藏人文化网视频继续更新略论,从201集开始是2011年的新讲内容。
http://www.tibetcul.com/video/xlzx/ptdc/201006/22319.html
略論音檔下載處
http://www.towisdom.org.tw/02-act/20110318-0405/02-act20110318-6 ...


这个mp3很好.特别感恩..谢谢叶主编

一句藏语一句汉释.听着特别踏实

如性法师的普通话清请楚楚.明明白白.字字入耳....

好宝贝啊

还有.这个音频是完整版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1樓
應該是完整版,仁波切於2010,2011年說完,mp3是100%完整
主編太沉重,釵姐或師兄都ok啦(男女不分喔:lol 這就是網路的可怕)
发表于 2011-8-19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编太沉重

师姐着相啦

男女不分喔 這就是網路的可怕

我是男银.百分百那种.而且只爱女子.既不会对男人动手动脚.也不会在坛子上对男师兄风言风语.更不会打着悲心的旗号.去帮助那些身不由己.已经痛苦不己的男师兄让他认识感情的虚幻.论坛真可怕.呼吁实名制: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樓上
有些事不能說破,要參的,否則圍觀組可能變成為被毆組,小心,網路很可怕的
发表于 2011-8-2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lol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法寶
仁波切開示的文殊真實名經
論壇又不能上傳附件了
請稍等吧
发表于 2011-10-26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且水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傳失敗,改天再上傳附件,先貼內容
第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講解
法炬師 譯
《文殊真實名經》它是屬於密續,有一些人說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它是屬於瑜伽部的法,也有一些人說是屬於無上瑜伽部的法,也有一些人說它是屬於父續的法,所以有不同的說法。至於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它的釋論、註解,有非常的多。由於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的註解非常的多,所以我們今天只會先就口傳部份。一方面我們所剩下的時間好像不多,一方面《文殊真實名經》是一部非常難以了解的密續,所以先就口傳部份先傳給各位。《文殊真實名經》一開始就引述了一段梵文,梵文就是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的名稱,我們說像書名一樣,下面就有一個藏文,「禮敬  妙吉祥」,這一個是屬於譯者的禮敬。仁波切說這是稱呼他的名號。《文殊真實名經》它是梵文,所以一開始按原文這邊是先引述梵文。在這一段梵文,就是「啊呀曼諸殊利南無三喀一喀一耶」,啊呀的意思就是聖者的意思,曼諸是柔軟的意思,殊利是吉祥的意思,所以我們就是曼諸殊利就把它翻成文殊或者說曼殊師利耶,再來南無,是稱他的名號,就是禮敬的那個意思,再來就是三喀一喀一就是真實宣說的意思。一開始引述這一句的梵文,主要是讓我們了解到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是由印度那邊的梵文所翻譯過來的。
下面「敬禮孺童相妙吉祥」這一個是屬於譯者的禮敬,一般如果在經典或者說密續是從梵文翻譯成藏文的話,譯者為了讓他所翻譯的文章能夠非常好的緣故,也為了讓他在翻譯的過程沒有任何的障礙,達到最究竟的緣故,所以這些大譯師他們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致上致敬禮。接著就是「復次吉祥持金剛」,首先「得內」就是復次的意思,復次是銜接的文字,也就是先前譯者已經將《文殊真實名經》的根源梵文引述出來,他也致上他的致敬禮了,禮敬文已經致上了,下面就要開始翻譯他的主題,就是《文殊真實名經》的本文的部份了,為了讓上、下前後相銜接的緣故,所以他就寫上「復次」這個字來作銜接動作。我們說這個「得內」如果就字面上的意思而言,它是復次,就是銜接文的意思而已,就是復次,可是它有深一層的意義在,就是非文字上的意義在,深一層的意義,「得內」梵文是「啊踏」,「啊踏」它就代表「A望」,深一層的意思,「得內」就是「A望」。「A望」的意思,「A」就代表空性,「望」就代表大樂,所以「A望」就可以成為是空樂無二智。所以「A望」就是代表空樂無二,它也代表方便和智慧,「A望」這兩個字就代表出我們所要證得的無學雙運的果位,所以就方便分而言,以「A」這個文字來作代表,智慧分而言,就是以「望」來作代表。「A望」我們還可以就基位、道位以及果位配合起來來作解釋。基位就代表勝義和世俗二諦;道位來講就是代表方便和智慧分;果位而言,就代表法身和色身這二身。至於「A望」這兩個字的意義非常的深,而且非常的廣闊,我們實在很難以用簡單的幾個言詞,來將它解釋清楚,所以我們就粗略的為各位作這樣的解釋「A望」的意思。
下面就是「吉祥持金剛」,這一個「吉祥持金剛」就闡釋出《文殊真實名經》的這一個持有者,因為藏文是「巴滇多傑嗆」,「嗆」的意思就是去持有的意思。持金剛的意思,就是他手中拿著金剛杵,一個金剛的持有者的意思。所以這邊的持金剛,就是指我們所知道的金剛手,金剛手的手就是持的意思,去持有的意思。金剛的梵文叫作Vajra。Vajra的意思就是不壞,不被摧壞,如同金剛鑽一般,不是任何的東西所能摧壞的。要來解釋它不為何所摧壞呢?我們先來解釋何為密咒金剛乘。所謂的密咒就是指方便和智慧兩個是不分離的,如同金剛一般,不被其他的東西所摧壞一樣,所以我們說密咒。一旦我們的心相續當中,生起了方便和智慧不二的道位的證悟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如同金剛一般,不隨著煩惱所摧壞了。所以持金剛就是金剛手,他手中就拿著金剛杵,那就代表他擁有這個道路,並不是手上拿著這金剛杵是要來丟向火或者是打人的,不是那個意思。金剛意思也就是它非常的堅固,不是一般的人所能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將金剛杵放下來,放在地上或者放在哪個地方,然後去找全國所有這些大力士來把它舉起來,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將它舉起來,後來佛陀有一個化身就是金剛手菩薩,佛陀就叫這個金剛手菩薩把它舉起來,這一個金剛手菩薩他就用他的大姆指一手就將眾人所難以舉起來的金剛杵舉起來,而且又可以這樣子揮動,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心相續當中已經有了道上的證悟了,所以他可以輕而易舉的舉起眾人所難以舉起來的金剛杵。
剛才就稍微來講了一下《文殊真實名經》,先作一個好的緣起,明天我們再繼續解釋下去。我們既然已經獲得紅、黃文殊的隨許灌頂,我們就應當以文殊菩薩來作為我們修持的增上本尊來修持,還有我們應該要依著上師的吩咐來作,每一天應該要儘量來去持誦文殊菩薩的咒語,不要間斷,你所受的菩薩戒,也應該要清淨的來持守,不要去染犯菩薩戒的十八根本墮,甚至四十六惡作也不要去染犯,接著請隨著上師來唸誦,唸誦的詞句的意思,就是說主尊您如何來作交待,我將如是的遵奉行。
匡正自己的意樂,思惟我們今天來聽聞此甚深妙吉祥《文殊真實名經》的釋論,是為了要饒益等同虛空般的如母眾生而求證佛果的緣故,所以我們來參與這個法會來聞法。昨天我們已經將《文殊真實名經》的梵文部份,跟各位解說過了,也將譯者的禮敬也解說過了,也講了第一句「得內巴滇多傑嗆」,「復次吉祥持金剛」,第三頁,昨天也為各位來稍微解釋一下求問此《文殊真實名經》的詣問者是金剛手菩薩,也就是這邊所說的持金剛。這邊所謂的具德持金剛,也就是指金剛手菩薩,他已經圓具了方便、智慧的果位,他也圓具了功德,所以是稱為吉祥持金剛。我們一般都說金剛乘,金剛乘的金剛這兩個字就是指方便和智慧這兩者是不二的,所以金剛乘又可以稱為是方便、智慧無二之道。所以金剛乘就是方便與智慧無二之道,這涵蓋有四續部,四續部又稱為金剛乘,所以我們稱方便、智慧無二之道,是四續部的共稱。
我們會說密咒金剛乘,或者說金剛密咒乘,可是當今的有一些人卻說現在佛教裡面的密咒是來自於外道,並非是佛教本具的,是來自於印度。為什麼有人作這樣子主張?最主要他們是認為印度的這些外道他們都會觀修本尊、持咒,甚至還修數息、氣息這一類的法,所以他們認為現在我們佛教內道裡面所說的密咒是來自於印度,可是並非所有的密咒都來自於外道。雖然外道他們有修本尊法,可是他們所修的本尊法是唯觀本尊而已,他們並沒有修方便、智慧不二的方法,內道,就佛教徒,他們所修的本尊法,卻是必須在一心上,一方面以著方便來觀修本尊,一方面也要有證空慧來輔助,所以我們佛教的密咒事實上是方便無二的。外道他們所修的密咒卻是沒有證空慧來相輔助,唯有觀修本尊這樣子,所以他們跟我們佛教徒完全是不一樣的,最主要他們外道不承許有所謂的證空慧,所以與我們佛教差異就會很大了。另外就講到說,光是觀修本尊,它的觀修法就有很多不同的。
我們現在佛教所使用的密續是有根源的,可以追溯到很多國的在世傳的密續,我們是可以有根源的,可是外道他們的密法,不見得就有根源可尋。我們知道密續除了我們可以追溯到佛陀所親說的這些卷次之外,在印度,就有很多祖師他們也都寫下很多關於佛陀所宣說的密續的註解,這些釋論也是非常多,譬如龍樹菩薩以及無著菩薩,以及月稱菩薩,以及很多這些印度以前的這些大成就者,他們寫了很多註,就是釋論,譬如說月稱菩薩他就寫了《明燈論》,甚至還有《金剛鬘》。除了我們以前的這些印度成就者他們寫了很多釋論之外,也有很多加以實修的獲得大成就的這些成就者也是非常的多。如果沒有事先在共道上修心的話,你直接趨入密咒來修學的話,那是很難以了解而且很難以獲得成就的。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也有提到,我們必須要先在共道裡面修心,先善為在共道裡面修心之後,才可以進入到密咒道來修學。你如果能夠先在共道當中善為修心之後,你就可以進入本尊法來修學,你如果在共道裡面善修心之後,沒有想要來修本尊法的話,那也是可以的。你雖然在共道裡面善為修心,可是你卻無法進入密咒道本尊法來修持的話,至少你也不需要來作其他的這些批評,因為你如果自己無法進入卻來作批評的話,可能就會犯了謗法罪。所以金剛乘密咒道可以說是一門方便和智慧無二的一個瑜伽法門。
譬如說我們來修文殊這個法門,並非只有來觀修文殊這樣子而已,而是你必須要有次第心,像昨天灌頂的時候所說的,你自己本身必須先將他化空,也就是你不可以以著見取蘊的凡夫身來現起本尊的形相,所以你必須要先將自己庸俗的身蘊,將他化空,化空之後如果具有空性的正見者,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憶念起空性的意義,然後讓自己處於空性的禪定狀態當中,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從空性的狀態當中,再現出本尊的形相出來。意思也就是你必須要在證空慧的這種狀態當中,現起本尊身。無空性見者是很難以將本尊法修成功的。外道他們沒有證空慧,因為外道他們主張我是所有的東西。所以外道他們主張所謂的我以及佛教所主張的我,基本上就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外道他們也有修一些起火的修持法,當今在印度裡面,也有很多印度的這些瑜伽士他們也修起火修得蠻成功的。他們也作火供。他們當今印度的這些密咒的行者,外相看起來好像跟我們佛教的密咒行者蠻相似的。所以就是因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有一些人無法加以區辨,不曉得如何來區分,所以就會搞混掉了。所以如果沒有空性的正見的話,那也是不可能有解脫可言的,更不可能進入解脫道了,因為我們知道,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執,我執一旦無法將它斷除的話,任你怎麼去修持,都無法脫離我們生死輪迴的。
在密續裡面的,甚至下三部,他們主張要修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你要成就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必須要有空性的正見,沒有空性的正見,下三部的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根本不可能成就的,無上瑜伽部的更不用說,不可能,任你怎麼去修持無上瑜伽部的本尊法,你都無法證得那樣子的果位,任你在儀軌裡面怎麼去唸觀空咒,然後再從空性當中現起本尊,你如果沒有空性的正見的話,那你再怎麼唸你都無法有所成就的。下三續部他們在修空性正見的時候,他們會安立一個名詞就稱為  不二的瑜伽。如果是無上瑜伽部的話,那就是指空樂無二。所以無上瑜伽部就是指要去證得這個空樂無二,無上瑜伽部又可以稱為是一個空樂無二的瑜伽,所以是非常的重要的,當然這邊要詮釋起來有很多可以講的,我們這邊沒有時間,接著我們再繼續看本文。「復次吉祥持金剛」金剛就是指方便和智慧無二。在金剛乘裡面,金剛杵和金剛鈴是非常重要的。至於要解釋金剛鈴和杵何以在金剛乘裡面那麼重要呢?我們這邊可能沒有時間詳細的為各位解說,就比如說我們經常都會接觸到五股金剛杵,這五股金剛杵事實上它就代表了下三續部的  不二的瑜伽,也代表了無上瑜伽部的空樂無二的瑜伽了,在這邊因為沒時間,所以我們不多作詳細的解說。所以下面請各位看,「復次吉祥持金剛」,這邊的持金剛藏文就是多傑嗆,這個「嗆」就是指持有的意思,也就是金剛手菩薩他手中拿著金剛杵,而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金剛總持,不是指他。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著「難調伏中勝調伏」,也就是指一般世間的這些大自在天、梵天、遍入天等等這些在世間而言,他們非常的崇高、非常的有威勢、權勢的,所以他們摒著非常強烈的慢心,是屬於難調伏中的難調伏者。剛才「勝調伏」就是指金剛手菩薩他能夠調伏所有這些難調伏中的難調伏,所以稱他為是勝調伏者。下面的「勇猛超出三界內」這邊的「勇猛」就是像勇士一樣,勇猛能夠戰勝什麼?戰勝所有四魔的這些違緣。所以他能夠超出三界、勝出三界。下面「自在金剛密中勝」,這邊的度傑汪究是自在金剛,應該是金剛自在,是指不動佛部,我們在六佛部當中的,屬於不動佛部的。這邊的「密中勝」也就是指金剛手菩薩他是秘密主,意思也就是佛陀所傳密續的法是由金剛手菩薩所受持、所結集的,所以稱他為秘密主。如果就顯教的這些經典而言,來結集佛陀所傳的這些經典的主要者就是阿難尊者以及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是在經的部份,大迦葉尊者主要是在律的部份。



下面「眼如白蓮妙端正」意思是在稱揚金剛手菩薩他身上的這些相好莊嚴。下面還有一句就是「面貌圓滿若蓮華」這也是在稱揚金剛手菩薩他的相好莊嚴。下面就是「自手執持勝金剛 時時仰上作拋擲」這邊就是在講金剛手菩薩他手上拿著金剛杵,金剛杵是往虛空舉起。金剛杵往虛空這樣子舉起來有兩個,不了義而言,就是字面上看到的金剛手舉到虛空當中,了義而言就是指在金剛手的心相續當中,已經生起了空樂無二智了。接著就是講當時的一些眷屬眾那一些。下面「復次第現忿等像」也就是指這當時的眷屬眾有眾多,「等」就是指眾多的意思,通通現為忿怒相。仁波切跳過去了,第四頁這邊從「復次第現忿等像」下面這邊都是指他的這些眷屬眾,下面就跳到第五頁了。第五頁,「於金剛尖出勝光」也就是在金剛杵的杵端的地方發出智慧的火光。「自手向上令拋擲」這個意思也跟前面的「時時仰上作拋擲」第四頁的這一句意思是一樣的。這邊下面就是,「有大慈悲及智慧 方便益生極殊勝」,也就是指所有這些眷屬眾,在心相續當中具有大悲心、智慧以及饒益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他們心相續當中,具有證空慧。具有非常殊勝的善巧方便可以來作饒益眾生的事,所以說「方便益生極殊勝」。下面就是「具足喜樂安隱心」意思也就是他心相續裡面具足了歡喜還有歡樂。

(智海師譯)這邊短的四句的曼達供,這個儀軌當中如果能夠加入這兩段修七支供養還有獻曼達的話,那是非常的圓滿,如果少掉這兩段的話,也沒有遺漏的過失。



身軀的形相是忿怒身的形相,所以說「示有忿怒之形相」。再來,「與行正覺行中尊」也就是我們知道佛陀所有的利生的事業當中,以宣說佛法為最主要的,也就是佛陀轉動法輪來利益眾生為佛陀的主要的事業,這邊說「與行正覺行中尊」也就是金剛手菩薩,因為他總攝佛陀的密續的教法,所以他可以稱為是佛陀的利生事業當中,他是一位最主要的一個怙主一般的一個摒持者。「眾皆來集身恭謹」意思是指所有這些聞法的這些眷屬眾,他們以著極為恭敬虔誠的威儀,聚集在佛陀講《文殊真實名經》之處來恭聽。「向彼如來薄伽梵 究竟正覺禮敬已 於前恭敬伸合掌」也就是指這些眷屬眾來到佛陀跟前,向佛陀來致敬禮之後,非常恭敬的在佛陀的面前。這些眷屬眾非常恭敬的合掌端坐在佛陀的面前,「端坐正念而告白」,作啟白,啟白什麼呢?就是「遍主與我作饒益 益我慈悲於我故」,也就是喀大是遍主 自在,就是稱呼佛陀,請佛陀來饒益我、來成熟我,「益我慈悲於我故」請佛陀悲憫眷顧我的意思。「於幻網中成究竟 願我真實獲菩提」,這邊的《幻網》是一部密續的名字,這一部密續當中有講到究竟的無上菩提,在這邊我們祁請的這些眷屬眾就向遍主,就是佛陀來祁請說,請你恩賜我,《幻化網》當中所說的究竟無上大菩提,請佛陀恩賜他。「有諸煩惱亂其心 不解泥中而沒溺」,意思也就是說,由於有煩惱這種關係,所以心非常的混亂,被煩惱所攪亂心的意思,「不解泥中而沒溺」也就是沉溺在無知、無明的泥沼當中。「為利一切有情類 令獲無上之果故」意思就是說,沉溺在無知的泥沼當中的這些有情,為了要拯渡他們、為了要饒益他們出離泥沼的緣故,所以我務必要證得無上的佛果位,也就是現前使得所有眾生能夠脫離無知、無明的這種泥沼,究竟安置有情於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究竟正覺諸有壞 是有情師及導師」,也就是來稱呼佛陀他是圓滿的正等正覺,是薄伽梵,是眾生的上師、眾生的導師,也就是在稱揚佛陀的功德,他已經圓具一切德相,是一切眾生的上師、一切眾生的導師。「亦大記句達真性」這邊的「大記句」就是指大誓言,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如果要以一個身軀在一世當中來成就無上佛果的話,那必須依著無上瑜伽部來修持才能夠獲得,你如果不依著無上瑜伽部的法門來修持的話,是難以在一世當中證得佛果的,所以「大記句」就是指大誓言,就是指無上瑜伽部而言。「達真性」特別是指無上瑜伽部本尊壇城當中的眷屬眾而言。「了知根心殊勝者」這邊是指我能夠了知金剛乘無上瑜伽部的咒壇城裡面所有這些法門的意思。「了知根心殊勝者」也有一個講法就是說了知所有這些所化機、這些徒眾,他們各個不同的意樂、不同的戒、不同的根器的意思。「彼出有壞之智身」,「出有壞」又稱為薄伽梵,藏文是炯滇爹,意思就是他去摧壞什麼呢?摧壞四魔。「智身」也就是指智慧身,並非是我們這種粗糙的身軀,而是指空樂無二智所化現的究竟的本尊身就稱之為「智身」。



「是大頂旋言詞主」這邊的「大頂旋」就是指佛陀的頂髻,佛陀的頂髻它的最尖端的地方是我們無法真實的觀見到的。佛陀的三十二相當中其中一項就是頂髻,另外就是梵音、白毫,這三者是最主要的。這邊說佛陀的頂髻是難以完全觀照到的,意思並不是說佛陀的頂髻是非常的高,像泰國的佛像的頂髻高高聳聳的並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它是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的,即使你再怎麼往上去觀看,想要看到佛陀的頂髻是很難以看到的,在以前曾經有一位菩薩他想要看佛陀頂髻的最頂端,他用他的神通超越很多很多的世間,不管他再怎麼騰上去,都是無法近觀到佛陀的頂髻。下面的「言詞主」這邊就是稱揚佛陀的語的功德。剛才也有講到「大頂旋」是稱揚佛陀的身的功德,這邊的「言詞主」,就稱揚佛陀語的功德,就好像我們在稱文殊菩薩他是語自在。這邊就是稱揚佛陀的語功德,就是稱揚佛陀宣說佛法的時候,是具有無礙辯才,他可以依著弟子的根器、他的意樂,來作種種不同的宣說。「亦是智身自超出」,這邊的「智身」也是像剛才所說的一樣的是「智身」,如果是下三續部而言,就是指  不二智,這邊如果是就無上瑜伽部而言,就是指空樂無二智而言。「自超出」也就是自然湧現那個意思在,是指佛陀的智慧身,他是由證得空樂無二的智慧所湧現的,而不是由他人所給予的,而是佛陀他自己修道所證得的一個智慧身。尤其是指佛陀行於無學雙運道所證得的身,又稱為自超出的智慧身。



「妙吉祥智勇識者」這邊就是稱文殊菩薩妙吉祥,這個「智」也是一樣就是指他的智慧身,「勇識」就是指菩薩那個意思,這邊的妙吉祥這個「蔣貝」的「蔣」字,就是像昨天所說的是很柔軟的意思,也就是他超越了這些煩惱,不為煩惱所困惑,所以他的心非常調伏不粗糙,不被煩惱所困而粗糙,所以「蔣」字是柔軟的意思。這邊的智慧身就是指他的智慧是非常的殊勝異於他人,而是由他自己修道所證得的,所以是自成的。「蔣貝」的「貝」是吉祥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具有功德的意思,具有何種功德?具有二支圓滿的功德。這邊的智慧勇識可能就是指智慧尊的意思,一般在密咒裡面都有講到智慧尊還有誓言尊,這邊是指智慧尊,智慧尊是由何而成的呢?是由極微細的風心,也就是極微細的識,所以智慧身是由極微細的風心所成就的這一尊就是我們所稱的智慧尊,就是這邊所講的「智勇識者」。「誦其殊勝真實名」,這邊的「名」就是指文殊菩薩的佛號,所以這邊就是真實來宣說文殊菩薩的名號,所以「誦其殊勝真實名」的意思。「是甚深義廣大義」,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名號是非常的深奧,難測其底,非常的寬廣,非常的廣博,我們難測其邊。「無比大義勝柔軟」,「無比大義」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的名號,他對於所有這些徒眾、這些所化機而言,是具有無比的大意義的,是無以擬比的大意義,是異於一般的名號的,所以說「無比大義」。極柔軟也就是他極為寂靜。



「初善中善及後善」也就是在初、中、後這三個階段,一切皆為善。「初善」也就是指我們初聞文殊菩薩的名號的時候,會在我們的心相續種下非常善的、非常好的習氣,之後,思惟他的名號也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利益,在「後善」就是在後來我們加以去實修的話,也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利益,所以稱「初善中善及後善」。「過去正覺等已說 於未來中當演說」如過去諸佛他們一再來稱揚文殊菩薩的名號,在未來的諸佛他們也當演說文殊菩薩的名號,現在的諸佛也正演說文殊菩薩的名號,所以祁請世尊演說文殊菩薩的名號。所以下面就是「現在究竟等正覺 亦遍數數皆宣說」,現在圓滿的正等正覺的果位的諸佛,「遍」的意思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普遍的來數數的宣說文殊菩薩的名號。「大幻化網本續中 持大金剛持密咒 如彼無邊諸佛敕」,「大幻化網本續」這是一部很大的密續,稱為《幻化網》,在那裡面也有講到說,「持大金剛」這邊就是大金剛持,「持密咒」就是密咒的持有者,也就是持明咒的持明者,無量無邊的所有這些聖眾,他們心裡面非常的歡喜。再來就是「妙音宣暢今當說」,這邊的「妙音」應該是指金剛歌,能夠堪稱為金剛歌者,就是指它裡面所歌詠的,如果下三續部而言,就是指它所歌詠的內容是  無二智,如果無上瑜伽部,就是他所歌詠的是空樂無二智,所以如果是歌詠這種內容的這些歌曲,就稱為金剛歌。「世尊究竟正覺等 願成真實持咒故」,這邊的「世尊」就是我們所稱的怙主,有情的依怙主,究竟正覺就是指圓滿正等覺的果的意思,就是一切的意思,這邊就是祁請世間的怙主,世尊以及所有圓滿正等正覺的諸佛,我為了要成辦能夠摒持密咒的一個持有者的緣故,藏文是這個意思,所以「願成真實持咒故」。「如我決定未出間 當勤堅固而受持」這意思也就是為了要饒益等同虛空般的如母眾生的緣故,乃至於我尚未證得圓滿佛果之前,我一定要堅持來摒持這一條密咒道來修持,意思也就是乃至還沒有安置一切有情於無住涅槃之前,我絕對要來修持此法而言。「遠離煩惱令無餘」先前就是祁請佛陀務必要為我宣說《文殊真實名經》,為什麼呢?為了要斷除無知、無明,遠離一切煩惱的緣故。所以下面那一句,「於諸謬解捨離故」這邊就是剛才所說的,就是為了要斷除無知、無明的緣故。「即以無別無異心」就藏文看起來就是請佛陀依著這些徒眾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意樂、不同的戒,而請你作不同的宣說。剛才那一句就是說「為諸有情願宣說」,請佛陀為一切有情依著眾生不同的根器來宣說。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密自在者持金剛 向如來前說是言 告白畢已而合掌 以身恭敬坐其前」,也就是秘密主金剛手菩薩他向如來如是的啟白之後,然後就在佛陀的面前非常恭敬的坐在他前面合掌的坐著。意思也就是當我們在聞法、求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效法金剛手菩薩這種威儀,心中非常的恭敬,然後身體的威儀也要非常的虔誠。「復次釋迦出有壞 究竟正覺兩足尊」這邊的「復次」也是一樣是一個銜接詞,「釋迦」是佛陀的種姓的名字,「出」是能仁的意思,釋迦能仁出有壞這個釋迦正好是  ,能仁是釋迦出有壞,「究竟正覺兩足尊」也就是他是圓滿的正等正覺佛,他是二足尊,二足尊也就是指他是空樂無二,方便、智慧無二的二足尊,勝於天人。除了空樂無二,方便、智慧的這種意思在,是二足尊所有這意思在,還有就是說天和人類都是兩足,這邊的「尊」就是在兩足當中的最殊勝者,就是指佛陀,在下三道他們雖然也有心在,可是他們並不足以堪為接受佛陀的教法的一個容器。剛剛我們在唸誦釋迦佛讚的時候,其中有一句說,「當汝二足中尊降生時」,那一句的意思,一樣是講到二足,意思也就是說,在天和人這二足類的當中,佛陀是屬於最尊勝的。「於自面門殊勝舌 廣長橫遍令舒演」也就是指佛陀他的殊妙的舌頭,是非常的長而且非常的廣大,足以覆滿我們的面,雖然可以那麼的長、那麼的大,可以布滿整個面,可是卻不會因為這樣講話而不方便,結結巴巴,不會。舌頭是非常柔軟而且是非常的細薄,這邊就是稱揚佛陀的舌頭。



「顯現三種世界內」,也就是放出光芒,這個光芒可以遍布三世間。「調伏四魔諸冤敵」佛陀能夠調伏四魔,這個四魔就是指死魔、五蘊魔、煩惱魔以及天子魔。「有情皆具三惡趣 為現清淨微笑相」也就是佛陀他所放出的光芒為眾生來說法,為了要拯渡一切眾生出離三惡趣痛苦的緣故,所以他的臉上就現出了微笑。他這個微笑並不是像一般的微笑,佛陀微笑可以遍滿三世間,他也不輕易的展現這個微笑,為了要拯渡有情出離三惡趣苦的緣故,所以他才展現出這種微笑。當他展現微笑的時候,也同時放出無量的白色光芒。佛陀展現微笑主要是對著金剛手菩薩來展現微笑,同時也放光到三千大千世間去,所有的這些眷屬眾,他們都能夠了解到說現在佛陀要說法。佛陀展現這個微笑也放出光芒,一方面也可以拯渡一切眾生,就是防止眾生墮入三惡趣裡面。「於其清淨梵音中 遍滿三種世界已」,這邊的梵音,就是指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中的其中一個就是非常悅耳的梵音,遍滿這三種世界,梵音的梵是指真實的意思,不說假的、也不說歪曲的那個意思,非常正直的言語,就好像說我們在作沙壇城的時候,我們在壇城的第一條線就是要先畫下梵線,就好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經緯線,梵線畫得正確的話,其他的線再畫下去就不會錯誤,梵線一旦歪掉的話,其他的線全部都會歪掉,所以這個梵的意思,就是非常正直的、真實的意思。梵音是具有六十種特色,所以我們說六十妙音,意思就是梵音都是非常柔軟的,非常溫和的,非常的悅耳,而且非常的適意等等的有這些特色在。梵音也跟頂髻一樣,是我們無法測其究竟的邊境是哪裡?所以我們說那是無邊的,就是無遠弗界的意思,而且梵音它是不剌耳的,不論你身處或近或遠,你聽到佛陀說法的音,都好像是對著你在講一樣,不論你身處何處。目 連他曾經有一次要測測佛陀說法的佛音到底會達到什麼地方?所以他用神通到很遙遠的地方去,可是不論他到任何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所聽到的佛音,就好像在佛陀的跟前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遍滿三種世界」,這三種世界就是指天上、地上以及地下這三世間。「為持金剛大力者 密自在主而答說」也就是佛陀為了金剛手菩薩,這邊說「持金剛大力者」是指金剛手菩薩具有大威勢力,而且他是一個密自在主,也就是密主,所以佛陀是為他的祁求而開始來作答覆。



「具足有大慈悲者 汝為利益有情故 具足智身妙吉祥 誦真實名是大益」,佛陀就答覆金剛手菩薩說:「您具有大悲心,您不忍眾生受苦,你為了要拯渡一切眾生,你不為一己之利,而以利他為主,為了要饒益一切有情的緣故,所以你應該來誦文殊名經」,所以說「具足智身妙吉祥 誦真實名是大益」,也就是你來唸誦《文殊真實名經》是具有大利益的。「能作清淨除罪業,於我精懃應諦聽」,也就是這一部經能夠去除掉我們的罪業,所以你應該非常勤快的在我的跟前來諦聽。下面「善哉」是佛陀所說的,佛陀在稱讚金剛手菩薩:「善哉吉祥持金剛 手持金剛汝善哉」意思就是來稱讚金剛手菩薩說,「善哉!善哉!」很好!很好的意思。「密主我為此事故 為汝巧妙令宣說 汝今一心應諦聽」,也就是秘密主金剛手菩薩,我為了你的祁求的緣故,我現在要為你來宣說這一部《文殊真實名經》,您應該一心諦聽。這邊就是請金剛手菩薩要一心諦聽,叫他要非常的專注,不要渙散的來諦聽,遠離三器過,遠離器皿倒覆之過,遠離器皿穿漏之過,遠離器皿染垢之過。「唯然薄伽梵善哉」,就是金剛手菩薩他作這樣子的回答世尊說,世尊,善哉,好,好,我會專心的聽的意思,我們今天就暫時講到這裡。


文殊真實名經(二)


種性,以密咒而言,一般稱為種性。密咒的種性必須是大種性,也必須是總攝一切的種性者。這邊提到說「密咒大種性」,密咒大種性就是指這方便分而言,持明種性是指智慧分而言。這邊有提到三個種性,一個是一切大種性,還有一個密咒的種性,一個是持明種性,這三種種性,也可以稱為是身種性、語種性以及意種性這三種性。所以這邊的三種性就是下面這邊,「於其三種令觀察」這「三種」就是指這身、語、意三種性。「世間及出世間性」,也就是世間種性以及出世間種性,這邊的世間種性就是指附寶種性。出世間種性就是指金剛種性、蓮化種性、寶生種性等等這五種性。「顯作世間大種性」這個就是指這些天神的種性,比如說梵天、遍日天這些種性。「殊勝廣大手印種」這邊就是指大手印的殊勝種性,這一個種性跟前面的那一個「一切密咒大種性」是相關的。「大種大髻應觀察」這邊所指的種性就是更為殊勝的種性,就是頂髻種性。「言詞之主演偈頌」這邊言詞之主,就是指世尊宣說密續,所以他可以說是言詞之主,「演偈頌」就是他宣說密續。這邊就講到說,到底文殊是何種性?世尊就隨順文殊菩薩的種性而作宣說此《妙吉祥真實名經》。所以這邊的「演偈頌」也就是世尊隨順文殊的種性而作宣說這一個《妙吉祥真實名經》。所以《妙吉祥真實名經》這一部續可以說是總攝一切密續。所以這一句就是世尊他來稱揚文殊菩薩。


下面我們會看到咒語「啞啞 依依 烏烏…」這些咒語,這些咒語一一都是在讚頌文殊菩薩的。這邊下面的咒語可以說是自在咒,所以下面這一句,「密咒王者具六種」這些咒語它具有六種好像是密咒王的特色在。「將令顯出於無二 無生法者自宣說」,這邊的「無二」就是指方便、智慧無二,由方便、智慧無二而出生,「無生法者」就是自性無生之法者作此宣說。接著就進入到咒的部份了。首先從「啞啞 依依 烏烏 耶耶 窩窩 吭啞」,這邊一共有十二個字。兩個一組,兩個一組,所以共有二個六組。這邊我們如果加以解說的話,這個可以代表我們所要淨化的所淨機,也就是不清淨的世間,在南瞻部洲當中的具六界之人。在這邊就是指出我們的所淨機,我們所要淨化的基礎在什麼地方?這是指具六界的人,這六界是指什麼?就是地、水、火、風以及父精、母血,父精又稱為是白界,母血又稱為紅界,這六界就是我們的所淨機。也有另外一個計算法,就是這六界是指地、水、火、風、空、須彌,這是就外器世間而言,這個也是我們的所淨機。內情世間就是剛才所說的,地、水、火、風、白界、紅界,內情世間是我們的所淨機。就外器世間而言,就剛才所說地、水、火、風、空、須彌,如果是就另外一種講法的內情世間,也可以指六道而言。能淨道是來淨化不清淨的所淨機,能淨道就是指六種性的壇城。能淨道依著所淨機而區分成外器世間的能淨道以及內情世間的能淨道。外器世間的能淨道就是指六如來的壇城,就是譬如說金剛持、五方佛的壇城,一共是六如來的壇城,這是外器世間。如果是內情世間就是指譬如時輪金剛圓滿次第裡面所應當要修持的加行六支。剛才所說的是將這十二個咒字把它用兩個一組、兩個一組把它區分下去變成六組,這六組解釋的方式就像剛才所說的。


我們如果不將這十二個字兩個一組來區分的話,就變成十二個字了,十二組的意思,這同樣也可以依著所淨機和能淨道來作解釋,所淨機十二個如果依著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裡面所說的,這個世間是屬於大世間,由十二塊所組成的,如果是就《俱舍論》所說,它說這是一個小世間。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裡面有講到說這個世間是由十二個大塊所組成的,裡面也有講到一些野蠻人所住的地方,文字上是野蠻人,意思就是說他們不信因果。這些野蠻人或者說外道,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就佔了八大洲了這麼多。在時輪金剛的根本續裡面,就有講到說他住在香巴拉王國的哪個地方,香巴拉王國之外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講得很清楚,比如說中國、印度或西藏等等,等等的意思就是很多地方都是這些外道所住的。當他們在畫整個世間的地圖的時候,他們都會根據時輪金剛的根本續來畫。這邊所講的就是指外器世間的所淨機,這是地上而言,就是我們說的地支,如果是就天上而言就是我們說的天干,有包括十二宮,不論是地支或者是天干的十二宮,這些都是這邊所講的外器世間,是我們所應該要淨化的所淨機。如果是就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無明到老死這之間的十二緣起支。如果就十二個字而言,它的所淨機可以是外器世間的所淨機以及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內情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這無明等十二緣起支,外器世間的所淨機就是指天干還有地支等這些所淨機。


如果是就能淨道而言,能淨道就是能淨化之道而言,就是指信解地等,信解地就是指資糧道還有加行道,另外還有聖者地,聖者地就包括有十地,有資糧、加行之外的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三道而言。所淨果也就是淨化之後所獲得之果。所淨機剛才有提到一個十二緣起支,這是順轉的十二緣起支,這邊所淨果就是證得逆轉的十二緣起支,例如說順轉的十二緣起支一開始是無明,這邊的逆轉十二緣起支,就是斷除無明,以此為例。所以如果能夠斷除三有的根本,也就是依著這一條能斷我執無明的三有根本這一條能斷道來修持,然後證得空性慧,隨著這一條道而修持的話,我們必然可以證得果位。以上就將這「啞啞 依依 烏烏…」這十二個種子字把它用兩種方式來解釋,一個是把它歸類成六組,一類是歸類十二個字的解說,到此為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1-10-26 10:53 编辑

我們繼續看咒語,也可以分成六等份,「薩剃朵 紇里低」,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加納目兒帝」,第三個就是「囉合」,第四個就是「卜多」,「卜答喃那你」這是第五個,「答耶答啦 巴帝答那」這是第六個,可以分為這六等分。第一個「薩剃朵 紇里低」是安住於心,再來「加納目兒帝」是智身,「加納」是智慧的智,「目兒帝」是身。第三個「囉合」是我。「卜多」就是通達、了悟的意思。再來「卜答喃那你」就是諸佛。再來就是「答耶答啦 巴帝答那」,這個是安住於三世。所以這一段的咒語可以區分成六等份,這六個部份它的解釋就像剛才所說的。


接著下面就開始解釋第十六頁的第一行,「密咒王者具六種」,這六種是什麼?下面就會開始講到,首先我們看「本札客ㄟ喀啊」這個就是金剛力,「本札」是金剛,「客ㄟ喀啊」是曆,月曆的曆,再來就「度巴傑答」就是斬斷痛苦,再來就是「本札蔣那暮地」這個是智慧頂髻,「蔣那塔亞耶」是智身者,再來是「哇喀一下啦」是語自在。再來就是「啊惹巴札拿亞地拿瑪」這個就是指禮敬成熟眾生的一個尊者。以上這邊就是來解釋十六頁的這一行,「密咒王者具六種」。這邊就是指六種性的咒語。以上就是將「啞啞 依依 烏烏…」這個咒語這個部份講完。先前我們有提到金剛力,金剛力是文殊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最後一個,「啊惹巴札拿亞地拿瑪」這一個是禮敬成熟眾生者,這一句也是紅、黃文殊的名號。以上就是指六如來種性的咒語,就是指金剛持等六如來他們的咒語,也就是前面說「密咒王者具六種」。


下面所要講的是屬於略示,就是很簡略的提示的部份。這邊可以說是以稱揚六種性的方式來讚頌文殊菩薩。「如是正覺出有壞 究竟正覺啞中出」這邊開始就是略示的部份。所以這邊就講到說「如是正覺出有壞 究竟正覺啞中出」,這邊就有提到說文殊智慧勇識他可以說是總攝諸佛聖心無二智者,如果將諸佛聖心無二智將它區分的話,可以區分成六種性。六種性當中最主要者就是金剛持,金剛持他是由何而出生呢?由啞字而出生的,所以說「究竟正覺啞中出」,啞字而出生的意思。為什麼說「究竟正覺啞中出」,為什麼說正等正覺是由啞字所出生的?有兩種解說方式。一種是說我們現在的語言每一個人的發音都夾雜了啞字在,比如說嘎、卡、喀、那藏文而言,裡面都有一個啞字,再由這個啞音再去演變出有很多的這些音出來,所以說啞字可以說是它基本的一個音,由這個啞字才會由字產生出文字,文字之後有名詞,然後到最後甚至八萬四千法蘊也都是由這個啞字而產生,究竟的成佛,也是由這八萬四千法蘊,它的根源啞字,八萬四千法蘊而成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圓滿正等正覺果是由啞字所出生的,這是一個解說的方式。


另外一個解說的方式,就密咒道而言,密咒道會說在我們的心中都有著不壞明點,所謂的不壞明點,這個不壞的意思就是它永遠的存在的。從我們入母胎結生相續開始,紅、白界結合,之後,我們的心識就入於紅、白界,入於紅、白界之後,就會安住在心間,這一個就是極微細的風心,就成為不壞明點,也就是我們初住母胎的時候的那一個定點就是不壞明點,在我們的心間。這一個極微細的風心在梵文的字是一個短啞,就是一個啞字旁邊沒有兩個圈圈,那個字就是短啞,用這個字來作代表。它也可以稱為是我們的原始心,依於這個原始心,當我們證空性慧的時候,我們可以成就義光明,依於這個義光明我們就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說為什麼圓滿佛陀由啞字(這個啞字是短啞字)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說極微細的風心是我們成佛的因。



「啞者一切字中勝 是大利益微妙字」意思也就是來稱揚啞字它的殊勝,我們剛才有就這個啞字來作解說,兩種說法,第一個講法就是屬於不了義的講法,也就是由這個啞字產生了文字,產生八萬四千法蘊而最後成佛,這是就不了義的方面而解說的,如果就了義的方面而作解說的話,就是指我們心中的不壞明點,指我們的原始風心,這個就是了義的講法,所以這個啞字可以稱為說它是所有一切文字當中是最殊勝的,它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利益,所以這是一個微妙智。這個啞字可以說是從我們的肚子裡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因為有一些音我們可能是從嘴唇發出來,牙齒發出來,或者舌頭發出來的,這個啞字是從我們肚子裡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諸境之內出無生」是指啞字它是從我們體內所發出來的一種聲音,所以它沒有從哪一個地方發出來的意思,不是從嘴巴或者牙齒發出來的聲音,所以才說它「無生」。「即此遠離於言說」,這個啞字是遠離一切的言詞,並不是用言詞可以表達的。「是諸說中殊勝因」我們剛才說這個啞字,我們無法用這些言語來將它表達,可是這個啞字又不可欠缺,沒有這個啞音在的話,其他的這些音、這些言詞都無法發出來,所以說這個啞字是諸種言說中的最殊勝的一個音,所以啞字是一個基礎那個意思。以上就是略示的部份,接下來就是詳述,詳細接著詳說的部份它可以就幾個方面來作詳細的解說,第一個是就五智來作解說,一個就佛的四身來作解說,一個就十度來作解說,一個是就四種事業來作解說。首先就五智來作解說,五智我們知道,就是指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以及大圓鏡智,這就是五智。首先第一個是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大供養者是大欲」用這一句來表達。「大供養者是大欲 一切有情令歡喜」,這邊就是指密咒道當中所說的轉貪欲為道用。如果我們要讓極微細的原始風心現形的話,在道位的時候,我們就要轉貪欲為道用,就是利用貪欲讓我們極微細的原始風心能現形。所以這一句,「大供養者是大欲」,意思就是在密咒道當中轉貪欲為道用的一種修持法,這種轉貪欲為道用的這種修持法能令一切有情歡喜。



就顯教也就是波羅蜜多乘而言,他們並不主張有所謂的能轉貪欲為道用的這種修持法,也就是他們不主張我們可以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來轉貪欲為道用,他們不主張這個樣子,他們也不主張說死亡的時候那種極微細的心能夠把它轉為道用,他們不主張這樣子。密咒道是一條方便道,就有這善巧方便可以將死亡時候極微細的死心轉為道用,那是因為可以藉由轉貪欲為道用的關係。如何轉貪欲為道用呢?這除非是高證悟者才有可能這樣子來作,就我們而言,我們是無法作到這一點。就我們而言,不要認為還可以很輕易的轉貪欲為道用,沒那麼容易的,能轉貪欲為道用那是指他的證悟非常高的一個成就者才有可能,這一個成就他必須先在共道裡面修持已經獲得成就了,然後在生起次第也達到究竟了,在圓滿次第,他已經證得聲遠離、語遠離,達到了心遠離的階段,才能轉貪欲為道用。我們如果沒有這種層次的證悟的話,隨意的來行這種貪欲道的話,我們只有入三惡道而已。比如說五肉五甘露而言,對我們而言,我們是很難以將這種不淨的這些五肉五甘露把它轉換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我們所見到的只有庸俗的相而已,我們還沒有達到那種證悟可以將這些東西真正轉成甘露。能夠將這些東西轉成真正的五肉五甘露的話,必須要是證得聲遠離以上的境界才有可能。



這邊仁波切就舉了一個例子,在西藏那邊有一個修行者,他是穿著邋裡遢塌的一個人,看他的因緣,有時候突然間就去有些店裡面,有一些老闆看到他到店裡面去,他們很高興供養一些食物,那一天他的生意非常的好,這樣子的一種現象。人家會覺得很幸運他的到來。有一次有另外一位修行者,他是真正的比丘相,可是他有名利的一個人,他可能是一個仁波切,有時候拿中x的有些金錢來使用,可能是政治的問題吧,所以他不喜歡那個仁波切,所以有一天仁波切從那邊來的時候,他自己不喜歡的人過來,他就好像對峙,對峙的時候,仁波切講為什麼你跟我講這種,他可能不會去講剛才我跟你們講的緣故,所以三個人就打了一頓,所以打仁波切的緣故,中x就把他關在監獄裡面,那個監獄裡面他不喜歡吃中x給的一些食物,他吃自己的大便,他喝的是自己的尿,因為他修行的程度很高,所以他不需要一般的外面食物就對了,師父的意思是,他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很奇怪的人,但是他修行的程度非常高,像這個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1-10-26 10:48 编辑

仁波切講到說,在我們一般原始本具的極微細的原始風心在我們的心間是有的,可是他卻不現形,他好像一直停留呆滯在那邊,我們一般的人除了死亡的時候這個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那時候就進入到極微細的死心的狀態,這極微細的風心才會現形,如果我們想要在一世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想辦法讓我們臨命終前讓極微細的風心能夠現形。因為你如果極微細的風心無法在你還沒有往生之前現起來的話,你是很難以在這一世當中以一個身軀來成佛的。瑜伽士當他的證悟非常高的時候,他就有辦法讓他還沒有圓寂之前,讓極微細的風心現形,他必須要先證得生起次第還有圓滿次第,才有可能作到這一點。如果這一個瑜伽士他在這一世當中,沒辦法讓他極微細的風心現形的話,當他死亡的時候,他也可以利用當微細的死心現前的時候,空性的狀態的時候,在那個時刻來證悟成佛的。也有另外一個,就比如有一些修行者,他是選擇在中陰身成佛的,也就是他死亡之後,入了中陰身的時候,可是他能夠控制他的極微細的風心,所以他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雖然在這一世他沒有讓他的極微細的風心現形,可是他有那個能力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來成佛,來讓極微細的風心現起來而成佛的。所以想要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話,你必須要先證得圓滿次第的這些成就,獲得非常高的證悟,有這種境界的人,才能夠在這一世當中來證悟成佛的。



「大供養者即大瞋,一切煩惱廣大怨」這邊就是指轉瞋恚為道用的這個瑜伽的修持法。當所化機,也就是這些徒眾無法以寂靜相來調伏的時候,就必須要現出忿怒相來調伏他,可是你如果現起忿怒相要調伏的話,你內心的等起意樂必須是大悲,形相雖然現為忿怒,可是你的內心是大悲,以大悲來攝受、來作調伏,也就是你在內心當中極為悲憫的對他方,這樣才能夠用這種悲心為發心來用忿怒相的方式來作調伏,時輪金剛他就是現這種相來作調伏眾生的工作。如果一個瑜伽士他想要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的話,他必須要具有那個量他才能夠作,示驗的方法他可以用他的眼睛看一棵果樹,結在果樹上的水果,如果他眼睛一瞪能夠讓水果掉下來的話,那表示他有這個量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另外一個方式,如果他用眼睛能夠將掉下來的水果再回到原來的樹上的話,表示他已經具有這個能力可以用忿怒相來調伏眾生了,如果沒有這種量的話,免談。



舉了一個例子,就如同那洛巴當他去覲見帝諾巴。他聽說有這麼一個成就者在很遙遠的地方,那個地方他又不熟,所以那洛巴就一路千里迢迢的去尋訪帝諾巴,他問很多人都不認識誰是帝諾巴,到最後問了一個人,好像有一個人好像是叫作那個名字的,所以他就循著這個線索去找到帝諾巴。遠看這個人就好像一個乞丐一樣,而且是惡形惡狀的樣子,然後那諾巴就去問他說:「你是帝諾巴嗎?」,他說:「是」,「你不是帝諾巴嗎?」,他說:「不是」,所以他都搞糊塗了。之後,帝諾巴就到河邊去抓魚,然後他也不用火去烤一烤來吃,他就直接抓魚這樣子生吃了,有一些魚沒吃就擺在旁邊,有一些魚就死了,那些被他吃的魚,他吃一吃剩骨頭又把它丟到河裡面,又活起來又跑掉了,所以這可能一個例子要有像這樣子的證悟才堪能用忿怒相去調伏眾生吧。



「一切煩惱廣大怨」,也就是指煩惱是煩惱敵,我們現起忿怒相主要是要滅除煩惱敵為主,就是當你要用忿怒相要去調伏眾生的時候,主要是要調伏其他眾生的煩惱怨敵為主,所以這邊才說,「一切煩惱是廣大怨」,煩惱是最大的敵人,我們現忿怒相要去調伏就是要調伏最大的敵人──煩惱敵。剛才說的轉貪欲道為道用,是妙觀察智,這邊轉瞋恚為道用,是大圓鏡智。「大供養者是大癡」這邊並不是特別講到說轉愚癡為道用,沒有所謂的轉愚癡為道用的。如果說就密咒道而言,你要去除這個癡,必須要先去修持睡眠瑜伽就是去修睡眠光明,就密咒而言才能夠去除這個癡。如何轉這個癡為道用,一般在說沒有轉癡為道用,可是你在轉貪還有轉瞋為道用的時候,也可以將這個癡給轉換掉。「亦愚癡心除愚癡」就是剛才跟你們解釋過了。這邊是指法界體性智。「大供養者起大忿,即是忿恚之冤讎」,這邊的「忿」看起來好像是忿怒,可是事實上這邊所指的這個忿是指嫉妒而言,這邊就是指成所作智。「大供養者大貪欲,一切貪欲皆除斷」,這邊的貪欲就是指吝嗇而言,所以是平等性智。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剛才不是說可以就五智而作解說嗎?五智的部份,到此我們已經講完,我們今天暫時到這裡告一個段落。



我們昨天就五智之門來作讚歎,接著我們今天開始就由四身這一方面來說明,首先就是從報身。我們知道報身具有五決定,也就是報身他具有相好莊嚴。文殊菩薩他證悟成佛的這個剎土稱為五明。接著我們就從二十頁這邊開始看,二十頁說,「大境色與廣大身」這邊開始看。這邊的「大境色與廣大身,大色並及大形像」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的色身。「大名及與大廣大」稱揚文殊菩薩他的名號,他的名號遍揚十方。「大中圍者是廣大」這邊的中圍就是指他的壇城,他的壇城非常的廣大,十方諸佛菩薩的壇城而言,文殊菩薩的壇城稱為非常的寬廣、非常的廣大。佛陀的身,不論剎土於何處他的身都可以遍滿這一切,任何一個地方,佛陀的身都會顯現。「持於廣大智慧器」這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智慧是遍智、一切種智,涵蓋有盡所有智以及 所有智。「鉤煩惱鉤大中勝」意思也就是對於那些心未調伏,心續當中盛滿煩惱的這一些有情眾,文殊他可以以智慧鉤去勾攝這些有情。「普聞妙聞皆廣大」,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法身是如如不動,然而他卻能夠維持如如不動的法身化出不可思議的無量化身去饒益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又稱文殊菩薩為文殊智慧尊。「顯中即是廣大顯」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聖心是空樂無二,方便、智慧無二的,他可以依著這些所化機、這些弟子他的根器、他的意樂,作甚深廣大的顯現。「解者軌持大幻化」這邊也就是說在諸佛菩薩當中,文殊菩薩他的善巧方便,屬於是最為卓越的,所以他可以以著非常卓越的善巧方便來攝持一切眾生,就是用著大幻化網這種方式善巧方便來攝持眾生。「大幻化中成利益」,也就是文殊菩薩他依著眾生不同的根器,可以作不同無量無邊的這些示現來利益其他眾生。「大幻化內喜中喜」也就是文殊菩薩藉由不同的這些幻化,依著眾生的根器,依著眾生他所歡喜的,帶給眾生最究竟的安樂。文殊菩薩他所現的這些幻化就好像是魔術一樣,我們知道魔術雖然對境沒有所顯現的形象,可是在我們這方面看過去,它好像是實有,所以文殊菩薩他會依著有情眾生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意樂,他會幻現出讓眾生相應的這些方法來渡化他們。




剛才就是以四身的方式來作稱揚,接著就是以十度來稱揚文殊菩薩,十度就是我們一般所知道的這六度,另外還包括有方便、願、力、智這一共有十度。「大施主中最為尊」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的布施度達到最究竟,當他行佛子行之時,他毫無吝惜的將自己的身軀、所有的善根、一切的受用資糧,都布施給眾生,所以他的捨心已經達到最究竟,因此他圓滿了布施度。「大持戒中持殊勝」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持戒度,已經達到最圓滿究竟了。縱然在夢中他也不去染犯任何的性戒或者遮止戒,而且他的佛子行,達到最究竟,他已經捨棄了自利,一切以利他為主。







文殊真實名經(三)



「於大忍辱即堅固」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忍辱度達到最究竟了,忍辱即為堅固,他已經圓滿了三種忍辱,一個就是安受苦忍、一個就是無生法忍,一個耐怨害忍。無生法忍就是說他已經徹底的了悟空性,所以他對於空性,他不會有那種無法堪忍、畏懼的這種心,有一些人當他了解空性的時候,他會恐懼,文殊菩薩沒有這種恐懼,他已經了解到真正的法性空性了。「以大精進悉棄捨」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精進度達到最究竟,他可以發起猛力而且不間斷的精進,而去行精進度,所以他精進已經達到最究竟了,他所行的精進可以稱為三種精進,一個是披鎧甲精進,一個是攝善法精進,一個是饒益有情精進。文殊菩薩所發起的精進並不是說像我們一般人所發起來的精進,我們一般人發起精進是非常的短暫而且會間斷的,文殊菩薩發起來非常猛力而且長期不間斷的來行精進。「以大禪定住靜慮」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圓滿了靜慮度、禪定度,他的靜慮是止觀雙運的禪定,這是共的禪定而言,不共的方面而言,就是說他不以自利而行靜慮,而是惟以利他為主而行靜慮。他所行的禪定是如同《入菩薩行》當中的靜慮品裡面所說的,是以自他相換為他的禪修主要的主題。接著,「以大智慧令持身」也就是文殊菩薩他的智慧度達到最究竟,以利他為主,其中這三個慧,一個勝義諦之慧,一個世俗諦之慧,以及饒益有情之慧。這邊的「持身」是指文殊菩薩他以大智慧持身,持身的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諸佛、菩薩智慧本貌的展現,所以他是以這種智慧來持身軀那個意思。「具足大力大方便」其中的「大力」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大威勢力。這邊的「大力」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力度已經達到最究竟,這邊可以分為內以及外,內,因為他具有大威勢力,已經消滅了內在的煩惱惑,內在的這些煩惱被消除,外在就是指所有這些魔障、障礙也一樣一併被消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具有十力。這十力,第一個是意樂力,第三個增上意樂力,第四個種十力就是種陀羅尼,再來就是禪定力、三摩地力,再來是富饒力,再來就是,「汪」就是詮釋力,再來就是辯才力,再來就是波羅蜜多的度力,再來是願力,再來是持力,再來是悲力,再來是法性力,再來是加持力。再來「大方便」,這邊大方便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這個方便度已經圓滿究竟了。文殊菩薩他具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有一個公案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六十位比丘不堪聽聞空性,那時候舍利子(弗?)不敢向這些比丘來講空性的意義,因為他有一些罣礙,文殊菩薩一來到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向這六十位比丘講空性的義理,而且文殊菩薩講空性又可以講得非常深、非常的廣。講完之後,所有這些比丘紛紛產生邪見,然後就紛紛墮到地獄裡面去了,舍利子就感到很納悶,就去問佛陀說:「為什麼文殊菩薩要這樣子的來向不堪聽聞空性的這些比丘來講空性?」佛陀就說:「文殊菩薩是大善巧,他智慧是非常的超勝的,他知道為什麼要向六十位比丘來講述空性,主要是如果不向這六十位比丘來講空性的話,這六十位比丘可能累劫都會只有住在小乘的境界當中而已,永遠都無法超脫出小乘而證悟成佛,所以雖然這六十位比丘聽聞了空性紛紛墮到地獄裡面去,可是已經在他們的心相續當中,種下了空性的習氣,一旦他們出離了地獄,很快他們可以證悟成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文殊菩薩他具有善巧方便了。



這邊講了文殊菩薩所具足的六種善巧方便,第一個就是他具足觀照悲憫眾生的善巧方便,第二個就是他了知諸行自性清淨,所以他主張無上菩提。他為了要利他的緣故,所以不捨輪迴,這是一個善巧方便。然後他以著不染煩惱的這種心來轉動法輪,這善巧方便。再來就是他非常精進勇猛,這是屬於內的善巧方便,有六個,就是剛才所說的。還有外的善巧方便。外的善巧方便也一樣有六個,第一個就是眾生雖然善根薄弱,可是他有善巧方便讓他們能夠獲得廣大的果報,另外一個就是,雖然眾生的資糧非常的貧乏,可是他能夠讓眾生去造很大的善根,再來他有善巧方便,可以令那些瞋恚的這些眾生來息除瞋恚。可以引導那些未入教法者,入教法,這是另外一個。他能夠令那些已入教法者,心續成熟。最後一個,他能夠善巧的來解脫心續成熟的眾生。這是六個外的善巧方便。



「大願勝智是大海」這邊就講了第九個,第九個是願度,菩薩願,願度。「勝智」就是智度,第十度。「大願」的意思就是文殊菩薩最初發心的時候,是為了要饒益眾生而許願的,他所許下的這個願非常的廣大,而且永不改變,如他的發心而行,這是屬於他的願度。「勝智是大海」的意思就是,我們知道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展現,所以他的智慧淵博如大海一樣去饒益一切眾生。



下面接著就是以四種事業來讚揚文殊。「大慈自性無量邊 亦是大悲勝智慧」。第一個是大慈,大慈也就是指文殊菩薩緣念眾生所發起來的慈悲。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慈愛眾生的這種心並不是只緣念到 一兩 位或者說某位而已,他所緣念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文殊菩薩他所發起來的慈愛心是緣念一切眾生所發起來的慈心,所以它應該是「增緣慈」,所以他所發起來的慈心是無量無邊的。如果僅僅具有慈和悲,沒有智慧的話,慈和悲無法達到最究竟,所以文殊菩薩他也是具有大悲勝智慧,也就是他所發起來的慈和悲,是緣念無所緣所發起來慈和悲,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無緣悲,這邊也可以說無緣慈。「有大智慧具大智」這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無緣智。「大解即是大方便」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非常殊勝的善巧方便,可以行佛子行來利益眾生。



下面是以報身來稱揚文殊,「具大神通及大力」這邊開始。「大神通」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於法界當中不動,可是卻能顯現種種的神通幻化來利益眾生。這邊就講到說,以空中當中的日和月來作比喻,我們知道日和月雖然在虛空當中,可是他的影子卻可以映照在這世間當中所有能夠盛水的容器裡面,它的影子不論你這個容器大小或者在什麼地方,只要你有這個水在的話,日、月的影子就會映現在那裡面,意思也就是文殊菩薩他雖然在法界當中是無分別,是如如不動的,可是他會依著這些弟子他的根器或者說心的層次而顯現出不同的這些報身或者化身的形相出來。「大力」,這邊就講到一個比喻,世間有一個神祇叫瑟也昧,他的力量就好像是千隻大象的這種力量,是一位大力士,可是佛陀一一毛孔的這種勢力,卻是遠勝於他的力量,文殊菩薩也是一樣,具有如同佛陀的這種大勢力。下面再來一個「大力」,「大力」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能力,可以搖動整個世間。「大速疾」這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可以在十邊際的剎那之間,可以遍及整個世間。「復大神通大名稱」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一一身皆能遍滿整個世間,他的任何一丁都能夠依據六道眾生他的根器來為眾生來說法,他的任何一智都可以遍知一切所知法。「大力令他令摧伏」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具足十力,能夠摧滅一切煩惱,威震他方。



接著就是以法身來稱揚文殊。「三有大山悉能壞 持大堅固大金剛 大緊即是大雄勇 於大怖中施怖畏」。「三有大山悉能壞」,「三有」就是指輪迴,我們把它比喻成如同一座高山一樣,這座高山是很難以將它剷平、將它摧壞的。文殊菩薩他卻具有大勢力,能夠將整個輪迴大山將它摧滅。我們如果就十二緣起支的流轉而言,就是一般的由無明發起,去造作無明帶來的行、事等,到最後老死,之後又結生相續,又到下一世去,我們就在三有當中不斷的流轉,因為你十二緣起支就一直在轉,所以說你前世的業未盡,可是你在這一世已經又造作了能引業,能引來世再感受果報的這個業就再造了,所以你在輪迴當中就這樣流轉不息。有一部經藏文叫作《薩嚕講被多》應該好像是《稻桿經》,裡面就有講到三有,像生死輪迴者那種情形有講到,主要是用比喻,就好像是種稻子,比如說本來有一塊田,有這一塊田之後,必須要有一個農夫,也要有種子,農夫就拿著種子種到田裡面去,又澆水又施肥,然後長出農作物,用這個為比喻,來比喻說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的這十二緣起支的這種整個流程,無明就好像這個農夫,業惑好像是種子,愛取就像是水和肥一樣,我們將業惑的這個種子把它播種下去,然後又有愛取的滋潤,所以我們就感受這個果報了。可能前世你的十二緣起支都還沒有完了,然後投生到這一世,這一世裡面,你又新造了十二緣起支,你一方面要去感受前世的果報,又一方面你再了造來世的業緣,又造下去了,所以在整個生死輪迴當中,你就這樣子流轉不息。一旦你的無明沒有將它完全消滅的話,只要你無明的種子還存在的話,你就無法將三有輪迴的這個大山,將它摧滅。



就如同《稻桿經》裡面所說的,三有這個輪迴是很難以將它摧壞的。要用什麼力量才能將三有輪迴摧壞呢?唯有依於證空慧的力量才能將它摧壞。證得無我慧的這個力量就如同金剛鑽一樣,即使硬如岩石也能將它摧壞。金剛或者是金剛鑽,不論這個東西有多麼的堅硬,它都能夠將它鑽過去。就好像說我們在挖水井,都會利用跟一個鑽子一樣,不論你下面的土或者石頭有多堅硬,它都能將它鑽過去。所以證悟無我慧,也就如同金剛鑽一樣,不論三有輪迴多麼的堅硬,都能將它摧壞掉。剛才講的金剛鑽的這一句,就是指「大堅固大金剛」這邊。「大緊即是大雄勇」「大緊」就是指煩惱的種子,然後「大雄勇」就是指無我慧能夠將煩惱的種子摧壞掉。「於大怖中施怖畏」就是對於這些世間而言,是屬於權勢非常富的這一些,比如說外在的這些魔,就是大自在天魔,或者說天日天魔等等這些大怖畏,文殊也能去威嚇他們,布施怖畏於他們。



再來是以俱生三來稱揚文殊。這邊就是「尊者大種即殊勝 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尊者」就是指怙主的意思,文殊菩薩是諸眾生的救怙主。「大種即殊勝」就是指文殊菩薩他具足了明咒和密咒當中的最殊勝者。「上師密咒大殊勝」,這邊的「上師密咒」應該是無上密咒,文殊菩薩既是一般的密咒的大殊勝者,也是無上咒的大殊勝。所以文殊菩薩他既是一切咒的導師,也是無上咒的導師。「住在於彼大乘相 大乘相中最殊勝」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他是安住於共的大乘當中,更是安住於共大乘當中的殊勝乘,就是無上密咒乘,當中。再來就講到說我們本具的原始俱生智,原始俱生智又可以稱為是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依於這一個極微細的原始心,證得空性,然後由這個證空慧,可以依之來證得佛果,極微細的原始心我們又可以稱它為是義光明,所以文殊菩薩他可以說具足大乘當中最殊勝的善巧方便。所以文殊菩薩是「住在於彼大乘相」,意思也就是說他住在於一般共通的大乘當中,更是住在於大乘相中最殊勝的無上密咒乘當中。



我們先前有講過以五智來稱揚文殊,再來下面還是一樣又以五智來稱揚文殊,首先我們就講到以大圓鏡智來稱揚文殊,其中有包括八個偈頌,先講第一個。「廣大正覺眾明主」這邊就是稱揚文殊菩薩具足毘盧遮那佛的大圓鏡智,我們知道毘盧遮那佛他是諸佛清淨色蘊的清淨分的展現,所以文殊菩薩他是具有此清淨色蘊,第一句是這樣子來稱揚。第二句就是「具大寂默大寂默」,藏文文字上而言應該是「具大能仁大能仁」那個意思。何以稱他為能仁呢?因為他已經摧滅了粗品和細品的四魔。我們在唸世尊的心咒的時候,我們都會唸「穆尼 穆尼 麻哈 穆尼」,「穆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仁 能仁,「麻哈 穆尼」就是大能仁的意思,第一個能仁的意思就是指他已經摧壞了煩惱障,是指粗品的我,第二個能仁就是指他摧壞了所知障,就是他已經摧壞了細品的 。「大密咒中令出現」以密咒來稱揚文殊,文殊菩薩到底依何善巧而證得果位呢?他是依於俱生光明智的大密咒來證得菩提。「有大密咒自性理」這邊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的體性是無學雙運,他的聖身清淨,是義光明。文殊菩薩我們說他身是無學雙運身,雙運的意思就是無二無別的意思,也就是他的聖心清淨是具足俱生光明,他的聖身清淨,如同幻化身一般,是義光明,所以這個雙運也就是光明和幻身是無二無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以十度來讚揚。「欲得十種到彼岸 住於十種彼岸中 十彼岸到是清淨 即是十種彼岸理」,這邊意思也就是在稱揚文殊菩薩他修學十度,十度就是六度之外再加上方便、力、願、智這四度,一共是十度。文殊菩薩他在最初發心開始修學十度,在中期他安住於十度的修行道上,最究竟他證得了十度的果位。「尊者十地自在者」因為他已經證得了十地,所以他是十地的自在者。「住在於彼十地中」當然他安住於十地的境界當中。「尊者十地自在者」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雖然早已成佛,可是他依然以安住在十地的菩薩形相顯現出來,所以「住在於彼十地中」。這邊的十地就是指,第一地是歡喜地,第二地離垢地,第三地發光地,第四地焰慧地,第五地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地遠行地,第八地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雲地。關於剛才的十地,我們這邊就不再為各位解說了。



下面就是「具知十種之自在」,也就是文殊菩薩具足十種知,知法,知隨行,知他心,知世俗,知苦,知集,知滅,知道,知境,知無生,一共十個。這邊第一個知法,知法這個法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了知到欲界當中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以及上二界的苦、集、滅、道的解脫道。再來講到他知世俗,知世俗意思也就是他了知一切世俗法,知他心就是他了知他方的思惟。再來了知苦、集、滅、道這四諦,就是他了知四諦。知境,這個「境」就涵蓋在滅諦裡面,他了知滅諦,再來知無生,這個涵蓋在道諦裡面。「持於十種清淨者」這邊就是指文殊菩薩已安住於斷除不清淨的這五蘊,也斷除了五種煩惱,五種煩惱就是指貪、瞋、痴、嫉、還有慳吝這五種煩惱,將這不清淨的五蘊轉換就成為五方佛,將五煩惱轉換就成為五智。剛才所說的就是「十種義相義中義」,再來「自在寂默十力主」,這邊的十力,就是我們一般所說佛所具足的十力,第一個就是了知處非處力,第二個了知業成熟力,第三個是了知種種意樂力,第四個就了知種種界力,再來下面一個,了知勝劣的、好壞的根器力,再來下面一個,就是了知這條道的力量,這一條道就是趣向於佛陀遍智、一切種智這一條道之力。再來就是了知靜慮力,再來是了知解脫力,另外一個就是了知三摩地與等持力,下面還有一個就是了知過去世的這種隨念力,還有一個就是了知漏盡力,一共有十力。「自在寂默十力主」這個「主」也就是遍主的意思,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五種種性主一樣。「作諸利益無有遺」就是他可以周遍一切種性,所以他能夠去做饒益眾生的所有一切事業盡無遺。



「具有十種大自在」這邊的十種大自在,就是壽命自在、心思自在、受用自在,業自在、出生自在、神通自在、信解自在、願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這一共十個自在。我們知道時輪金剛的咒輪又稱為十相自在咒,這十相自在就是剛才所說的,就是壽、心思、受用、業、出生、神通、勝解、願力、智、法這十自在。剛才所說的這十自在,是就一般與顯教經論共通的解釋方式,如果就密咒的解釋方式,是另當別論。這邊有稍微加以解釋一下十種自在的意思,第一個我們說壽自在,也就是他的壽命任他要住世多久都能夠住,第二個就是他的心可以入禪定,不論要入多久都可以,再來第三個就是受用自在,就是他不需要經由一番努力,可以去隨意的得到他所需要的這些受用、用品,都具有。下面就是他的身、語、意業可以隨他的意願而去造作,隨意去行身、語、意業。下面一個就是隨他的願而去任何一個地方出生。再來勝解信樂就是隨他的這種勝解,他可以去做任何事。再來就是他所許下的任何願望都能夠成辦。神通,就是他不論要展現任何神通,他可隨意而展現。再來下面就是智自在,也就是「康鏘瑪拉瓦惹耶」,永不衰退。「康鏘瑪拉瓦惹耶」這是時輪金剛咒語長長那一串,這一串就是永不衰退的意思。下面就是法自在,適合眾生的程度應該要開示什麼法,他都可以隨機的而作開示。可以說他具足了非常善巧與種種的方便可以利益眾生了。根據時輪金剛的續來將十相自在咒加以解釋,第一個就是外器世間莊嚴,第二個就是內金剛身的安立,第三個就是別壇城輪,時輪金剛有外、內、別,這邊是別壇城輪。下面就是二第道果等,可以宣說二次第的道、果等相應的這些義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離彼無始戲論主」,這邊的「無始」,也就是指我們的心與法性是無始無終的,心與法性是體性一的,可是它所現出來是繁體一,好像是一體二面那個意思,繁體一就是一體二面的,所以心和法性事實上是體性一的,這是指一體二面的。心和法性都是無自性存在的,這邊應該是「無戲論主」,因為心和法性是無自性成立的,所以是無戲論。「真如自性清淨主」先講真如之心,藏文這邊是「給心裡答」這裡是心一個,就是真如主宰或者「清淨主」的意思。先解釋真如主宰這個意思,就是講我們的心與法性就像剛才所說的,體性是一的,無始也無終的,無戲論的,可是由於我們的錯亂,妄分別心的關係,所以會有二顯顯現出來,一旦將這種錯亂的二顯的顯現將它去除掉的話,我們的心和體性就呈現出一體,就像是真如的狀態一樣,所以說是真如主。這個就是指自性清淨佛,就是佛的法身當中的一身,就是自性清淨身。再來是清淨主,清淨主也就是他已經遠離一切貿然蒙上的這些客塵,已離客塵了,所以是離塵清淨的這種法身了。所以我們前面真如自性就是指文殊菩薩的自性清淨法身,再來清淨主就是指文殊菩薩的離客塵清淨的法身。



「言說真實不諱句」就是講文殊菩薩為眾生來說法,文殊菩薩以他的遍智去觀照眾生,然後依著眾生的根器來說諦實語,真實不虛偽的這些言語。「不諱句」的意思也就是講文殊菩薩他一旦講出了這些言語,絕不更改,就是他不顛倒說,不會說先前講這樣,後來又講這樣,反反覆覆這樣子說,不會,他不改變,講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如其所說而依行」,他怎麼說,他就照那樣做了。「於無二中說無二」,這邊的「無二」就是指對境是空性,有境也就是對境者,這個有境是證空慧,空性還有證空慧二者是無二無別的。在這種了知對境空性以及有境證空慧的這種無二的狀態之下,所會有的障礙是極微細的障礙而已,一旦將這種所知障將它去除掉就成佛了。「住於真實邊際中」也就是文殊菩薩他安住於那種境界當中,「無我師子具音聲 外道惡獸極怖畏」,這邊的「無我」就是指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文殊菩薩宣說法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這個音聲把它比喻成如同師子吼的聲音,一般的動物如果聽到師子的吼聲的話,一定拔腿就跑,會嚇跑了,所以這邊就將外道比喻成為像野獸一樣。外道只要聽到文殊菩薩發出這種無我師子吼的聲音的話,他們會極為怖畏,趕快跑掉,自然他們就會退掉了。「遊行一切有義中 速疾猶若如來心 勝及最勝勝怨中」,這邊的「遊行一切有義」,應該是「有力」,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是順應著世間的有情,他具有饒益眾生的力量,順應眾生有情的所需的這種力量,他具有這個力量。他的心意就快如如來心一樣,就表示毫無阻礙的,可以迅速去了知世間的所需。再來「勝及最勝勝怨中」意思也就是他能夠戰勝所有這些煩惱怨敵。



「於轉輪者施大力」,我們知道轉輪聖王,婆羅主啊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可以駕馭四大洲,文殊菩薩他具有這種大勢力,如同轉輪聖王一般,可以應機為眾生說法。「集中之師集中勝」就是說如果這些所化機、這些徒眾是屬於獨覺種性的話,文殊菩薩也能夠成為聲聞、獨覺眾中尊那個意思。我們知道聲聞、獨覺他們是不以宣說佛法來調伏眾生的,他們用他們的威儀、行持來調伏眾生的,文殊菩薩他可以在聲聞、獨覺當中,以他的這種威儀,在聲聞、獨覺眾集會當中成為就像他們的師長一樣,也就像聲聞、獨覺眾會中的眾中尊。「集王集主集自在」這邊也就是指他也是大乘弟子眾會當中的領袖一樣。這邊的「集王集主集自在」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他也是大乘當中的密咒乘當中的所有這些密咒行者眾會當中的一個主宰,就如同金剛持一般。這邊還說,他具有十種自在可以宣說無上密咒,所以他又像是無上密咒眾會中的金剛持一樣。「執持愛護大靈驗」就是說他具有能大力能夠去珍愛一切的眾生。「大義不受他恩念」也就是說他做種種方法利益眾生,可是他並不寄望他人的回報。



再來就是來稱揚文殊菩薩語的殊勝。「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 以真實句說真實 於彼四諦宣說者」到這邊。這邊講說「句王句主能言詞 句中自在句無邊」可以結合起這邊來說,就是一一的意義都能夠了知,能夠了知每一個意義,就是「句王」的意思,能夠一一了知整個意義。下面是「句主」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了知法的意思,第一個是義,再來是法,第三個就是「能言詞」就是他能夠真實的一一了知詞句,「句中自在」就是辯才。句王、句主、能言詞、句中自在到此為止,一個是意義,一個是法,一個是詞句,一個是辯才。「句無邊」的意思,他可以以眾生他各自的語言來宣說。「以真實句說真實」也就是他所說的這些言語,都是真實不虛的。「於彼四諦宣說者」也就是他是一位宣說四諦的一個宣說者。「不還之中復不還」這邊特別是指聲聞眾他們的四果而言,聲聞眾的第一果就是預流、一來、不來,最後是阿羅漢果,所以「不還之中復不還」就是涵蓋有聲聞的這四果而言。「教如緣覺及獨覺」意思也就是說文殊他能夠引導(緣覺和獨覺是一樣的)這些緣覺和獨覺眾,他們的行持就像犀牛一樣,獨來獨往的,所以這邊應該是「教如緣覺犀牛狀」比較對。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真實名經(四)



這邊就是指文殊他可以為這些大乘的行者來闡釋出離,從出離當中的出離。安置眾生於佛陀的果位當中。「彼諸大中獨一因」這邊也就是指三乘雖然有不同的果報,可是他們的果報都緣於一個因而已,「獨一因」就是指善因。「苾 羅漢即漏盡」這邊就是指比丘阿羅漢已經斷盡一切漏,也就是他們斷盡一切煩惱,所以成就阿羅漢果。「調伏諸根並離欲」就是遠離貪欲了同時也調伏他的諸根,就是指入廣大道具利根的菩薩而言。「獲得安樂無怖畏」也就是指佛他已經斷盡了煩惱,出離了三有,也脫離了三有的怖畏,所以他獲得了無上安樂。這邊的意思就是說文殊菩薩他可以依著不同的根器而展現出不同的相貌來調伏眾生、攝受眾生,如果眾生是聲聞、獨覺種性的話,他就用聲聞、獨覺種性相來攝受;如果是大乘菩薩的種性的話,他就用菩薩相來攝受;如果他必須要用佛的相來攝受的話,他就會展現出佛的形相來攝受。所以剛才講的那一句就是「成滿清涼亦無濁」那個意思。「明解及與於神足」,意思也就是像我們在唸釋迦佛讚的時候,就稱佛是明行足那個意思。「明解」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明」,「明」就是三增上學當中的慧增上學,「神足」就是指三增上學當中的戒以及定增上學,所以這一句就三增上學而言。「世間善逝勝明解」。有三種斷,第一個是善斷,第二個就是斷除無遺,第三個是已斷除而不再返回。剛才我們是說斷,再來說證,斷和證的功德。證,第一個他得的證悟是非常的堅固不退轉,第二個是善證,善為證得,第三個就是證得一切盡無遺的意思。「善逝」也就是指他已經具足了三斷、三證的功德。再來應該是「世間勝明解」這樣子調過來會跟藏文比較一樣,就是他能夠了知情器世間,不但了知情器世間,而且可以在情器世間當中行饒益行。「於我不執不執我」這些所化機他們一向都有我執和我所執,文殊為他們來闡說何為我執?何為我所執?而卻不落入於執著我執和我所執。「住於二種諦理中」也就是他安住於世俗諦和勝義諦當中。佛陀所傳的教法只有二諦而已,世俗諦和勝義諦,沒有第三諦,文殊菩薩也是來闡說這二諦,同時也安住在這二諦當中。我們這一堂就到此。


請各位翻到三十頁,我們繼續第一行的最後一句「能到輪迴之彼岸」這邊開始。「能到輪迴之彼岸」也就是他超脫了業惑的束縛,脫離了輪迴,達到彼岸。「所作已畢住露地」也就是他所作已辦,而且安住於,這邊「露地」應該是乾燥之地。因為我們知道有四大瀑流,這四大瀑流,第一個是欲流,第二個是愛流,第三個是無明之流,第四就是邪見之流。超越了這四流,然後安住於乾燥之地,意思就是脫離了三有輪迴、安住於無住涅槃,「安住於無住涅槃」的意思就是說不住於小乘的無餘涅槃,安住於大乘的無住涅槃,所以這邊的「住露地」的那個意思是這樣。「於一智中而出現」意思也就是文殊他已經究竟圓滿了二資糧,成就了大智慧身,「一智」意思就是智慧身,並非是我們所見到的粗糙之身,在智慧狀況當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種身就稱為智慧身。「以智慧器破一切」也就是他安住於真實義、真理的狀態當中,然後以智慧的利器摧滅了四魔,「一切」的意思就是摧滅四魔。「法王妙法具顯現 於世間中勝明照 以法自在法中王」。「於世間中勝明照」意思就是說他身上發出智慧的光明能夠照遍所有一切世間。「以法自在法中王」也就是他說法的法音能夠無礙的遍於這個世間,依著徒眾不同的根機而為之說法。「能演妙道令宣說」意思就是說依著徒眾不同的根機來作宣說。「有義成就滿誓願 捨離一切諸虛妄 無盡法界實離妄 勝妙法界極無盡」。這幾句的意思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他從最初發心開始,長期不斷的去發願,而且去斷除他的惑、他的煩惱,已經斷除了所有這些妄分別心,達到了最究竟的法界於實的這種境界。「具大福田勝福足 智中廣大殊勝智 具足智者解有無」闡釋出這一條無上不共道的特色。我們依於大乘道已經可以積聚無量的功德,尤其依於密咒無上道,更可以積聚無量無邊的勝福德。「智中廣大殊勝智 具足智者解有無」意思也就是依於圓滿的福德資糧的力量,我們可以獲得一切智慧的根源-俱生智。再來就講到佛陀的身,一般我們都稱佛陀有三身,法身、報身以及化身,在法身當中,又可以區分成自性法身以及智慧法身,所以一共有四身。如果就時輪金剛的這個密續的區分法,在這四身之外,還有一個叫作俱生身。「具足智者解有無」「解有無」就是了知有和無。意思也就是依於俱生智的力量,可以了知諸法名言上是有的,勝義上是無的,同時也不會有根本定以及後得位是輪替的這種狀態,一般對我們而言,根本定是根本定,我們入根本定去禪修空性,可是後得位的時候,我們還有一些世俗的顯相,所以我們是輪替的,可是在佛或者文殊的境界裡面已經不再有根本定和後得位輪替,就是具時乍現的狀態。



「無二種中而積集 諸常見中勝禪定 是修靜慮是智王 自解各各皆不動」到這邊為止是來讚頌密咒道的無上善巧。「無二種中而積集」應該是說他是來積聚二資糧的資聚者,也就是他依於無上密咒道為主,來修本尊瑜伽法而積聚了二種資糧。「諸常見中勝禪定」這邊就是談到生起次第的部份,自己來觀修本尊身,就是生起次第。「是修靜慮是智王」這邊就有講到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剛才是生起次第,講到圓滿次第裡面的加行六支,這加行六支,第一就是別攝,第二個就是禪那或者說靜慮,第三個應該是調息,第四是執持,第五個是隨念,第六是三摩地,所以這六支是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的加行六支。這邊就有提到,「三編」,「三編」就是靜慮,靜慮就是其中的第二支禪那。「自解各各皆不動」這邊也就是指他心不渙散,不為散亂所侵擾,所以他如如不動。在這個如如不動當中,圓滿的見到已修道。「最上勝者持三身」,「最上勝者」就是指時輪金剛,「持三身」就是摒持三種身。「具足正覺五身性」就是時輪金剛他具有五身,除了我們一般所說的四身之外,再加上一個俱生身,一共五身。這邊的五身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化身,在時輪金剛這邊就加上一個俱生智身。這個俱生智身是怎麼去得到呢?就是說我們有原始極微細的心,這個原始極微細的心在我們最初得到這個身軀的時候,他安住在我們的心間的這一個是原始最微細的心,依於這一個原始極微細的心,我們可以成辦俱生身,成佛的時候,我們就成辦了俱生智身。就比如說一個冰塊,這塊冰塊它本身就含有水,可是當我們看的是一塊冰塊,當這塊冰塊融化以後就變成水,同樣的意思,我們本來就具有原始極微細的心,有這個能力在,當我們去修持達到最究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證得俱生智身。



「遍主五種智自性」這邊是稱揚五智的主宰者。「首冠莊嚴五覺性」這邊就是講五方佛,在成佛的時候,他可以成為是五部主。就好像觀音他的部主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坐在觀音的頭頂上。「持五種眼離執著」這五種眼,第一個是肉眼,第二個天眼,第三個智眼,第四個法眼,第五個佛眼。「離執著」也就是他以著這五眼當他在觀照對境的時候,是沒有一點點耽著的貪愛在。「令諸正覺皆增長」因為文殊菩薩可以稱為是三世諸佛的善知識、師長,所以他可以讓一切諸佛,「令諸正覺」就是令一切諸佛而生長增長。「正覺尊子勝微妙」也就是指文殊菩薩他雖然已成佛,可是他卻以著佛子,就是菩薩的形相,示現出來。如果就密咒道不共而言,文殊菩薩他示現的菩薩相來修持時輪金剛的加行六支。「勝智出有出生處 出現法中離三有 獨一堅固金剛性」。這邊的意思也就是說修持共的般若波羅蜜多乘以及修持密咒的生圓二次第,依於此道而證得俱生智身,能滅除三有輪迴。「出現法中離三有」這個法就是指依於密咒法達到最究竟而證得俱生智身,脫離或者滅除了三有。「獨一堅固金剛性」意思也就是他證得光明以及幻身雙運的果位了,所以是能周遍一切種性,是非常堅固,如同金剛一般,不為他力所壞。「初生已作有情主」,這邊的「初生」就是最初他獲得雙運果位的那個即刻,他就成為所有眾生的依怙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3-29 20:27 , Processed in 0.03799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